学校主页|信息门户
首页/ 正文

“卓越教师”实验班培养方案

2015年11月18日 15:30  点击:[]

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卓越教师”实验班培养方案

    为主动适应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增强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以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依据贵州师范大学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相关精神,特制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一、专业发展平台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和省级示范专业。

   国家级教学团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省级教学团队——数学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3项省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 “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 教学过程评价策略研究;
  • 高师数学本科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数学”。

   省级优秀重点学科——“数学教育”。

   贵州省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信息与计算科学。

   3个研究所——数学教育研究所、计算数学研究所、多媒体CAI研究所。

   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二、培养思路

    夯实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强化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突出师范性。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1(第1-3年):主要学习数学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体验数学教学过程的美和中学优秀教师的成就感,以形成“以师为乐”、“以师为荣”和“以师为贵”的职业精神。

    阶段2(第4年):增设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中学数学教育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基本具有数学教材分析能力、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数学教学实践能力、数学教育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中学数学解题能力。

    阶段3(第5—6年):实行双导师制,即在本校导师的统筹安排下,学生跟随一线导师开展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与研修工作,提高其数学教学实践能力、数学教育科研能力、数学教材的整体分析能力、数学教学效果的评价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等。

    三、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

    培养师德高尚、酷爱基础教育事业、数学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数学教学能力较强、数学教育研究水平较高的中学师资。

    2.培养目标

    具有现代数学教育理念;受到严格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具有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和数学教育理论素养,既包括数学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又包括数学教学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数学教育科研能力,能综合运用数学、数学教育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发现、分析、解决中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具有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反思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能在毕业之后较快地适应中学数学教育工作,又能在专业发展中具有良好的潜质,通过后续培养能较快成长为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四、培养规格

    1.人才培养规格的依据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需要,也是高等师范教育自身应有的价值追求。“卓越教师”的理想规格包括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1)专业精神,即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主要体现为以师为乐的人生生活方式、以师为荣的人生价值实现方式和以师为贵的生命意义存在方式。

   (2)专业知识,主要包括:通识性知识、数学的专业知识、数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通识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拥有的利于开展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其要义在于“博”。专业知识指的是教师具有的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其要义在于“深”。

   (3)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等。其中,教育能力指的是教师寓教于育的能力,其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学生成人。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专业能力,其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学生成才。教学管理能力指的是教师具有的对学校、班级、活动等管理能力,其根本意义在于促进教育成功。教学研究能力指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其意义在于促进教师成器。

    2.培养规格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受到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3)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了解教育研究与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具有基本的教育管理能力,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4)具有一定的数学教育研究能力,能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相关知识解决中学数学教育教学问题。

   (5)了解数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6)有较强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熟练掌握常用的数学软件,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育;

   (7)参与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测评并获得相关的教学技能证书。

    五、主干学科:数学,教育学。

    六、相近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七、学制、学分与学位

    1.学制:本硕连读,本科阶段标准学制为4年,数学教育专业硕士阶段2年。

    2.毕业学分

    毕业所需总学分:本科阶段171学分+研究生阶段32学分=203学分。

    3.授予学位:数学教育专业硕士。

    4.毕业与获得学位的条件

    参见《贵州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

    八、课程设计(课程表见附件1)

    1.课程设计理念

    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对接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体现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

   (1)育人为本,体现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树立以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为灵魂的观念,帮助师范生在实践和反思中获得有关中学数学教学的知识和能力,进而引导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师活动中因材施教,关心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2)实践取向,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注重强化课程的实践取向:一方面,引导师范生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主动建构数学教育的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师范生发现和解决数学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教学的实践智慧。

    课程设计高度关注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着力体现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并从实践教学、教学技能、课程内容、学分认定等环节加强与基础教育的沟通。

   (3)终身学习,促进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课程设计确立了终生学习的理念,一方面是由于学习化社会变革及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需要不断完善,只有通过终生学习,才能使其养成可持续的专业品质。为此,课程设计体现了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注重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意识和能力。

    2.课程设置的原则

   (1)增设研究方法、思维训练、解题能力训练等选修课程;

   (2)增设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教育见习与教学实践指导等课程,加大学科课程与中学课程结合;

   (3)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数学教育技术与课件制作、毕业论文、中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卓越教师”实验班学生六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竞赛评比的形式开展教师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达标测试活动,旨在检测实践教学效果。

    3.人才培养规格与具体开设课程之间的关系

    表1 “卓越教师”实验班专业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发展要求细目表

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名称

主要课程

数学专业

基础知识

学科基础课程必修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发展课程必修课(常微分方程、函数论基础、抽象代数、几何学概论、数学解题研究、中学数学建模、大学物理)和专业发展选修课中的数学模块。

中学数学教育基本能力

数学教育课程(数学学科教学论、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教育见习与教学实践指导、数学教育技术与课件制作、数学史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育科研方法与实践、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跨文化数学教育研究等)

整合师范技能和综合素质

教师教育通识课程(教育学、公共心理学)、教师教育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表达能力训练、书写能力训练、心理教育能力训练、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能力训练、艺术教育能力训练等)和公共基础课程等

    3.课程设置的特色与创新

    本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卓越教师”实验班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采取螺旋式训练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中学数学教学能力的形成,与既有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2级)”相比较,有以下特色与创新之处:

   (1)加强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训练。新设“教育见习与教学实践指导”双师型课程(5个学期,每学期36学时),增加“数学学科教学论”、“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学数学建模”等课程的实践环节,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数。

   (2)加强个性化培养特色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数学教育科研与实践实行“双导师”制,即为他们配备校内导师和一线指导老师;二是安排有兴趣的学生做有科研课题的老师的学术助手;三是采取措施支持其中的优秀学生申请有经费资助的院级、校级科研项目或校外的科研项目,并按要求完成研究工作。

   (3)开设“跨文化数学教育研究概论”课程,加强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数学教育研究,既突出培养特色,也体现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实际。

   (4)开设“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研究”课程,加强教育科研成果向教学现实的转化。该课程通过对有关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教学的探讨,帮助学生获得适应中学数学课程发展需要的、有关数学教学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5)加强中学数学建模能力训练。将数学建模、数学软件与数学实验合并,改设为“中学数学建模”,加大与中学数学教育的联系;

   (6)加强中学数学教材研读。将“中学数学与教材研究”课程的部分内容与“数学教育概论”课程合并,改设为数学学科教学论、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两门课程,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数学教学能力与教材分析、处理能力,提高学生驾驭中学数学教材的能力;

   (7)加强中学数学解题研究。将“中学数学与教材研究”课程的部分内容与“数学思维与解题方法”课程合并,改设为“数学解题研究”,分两阶段进行。主要通过讲授、讨论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中学数学解题能力,特别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辩证思维能力训练。

    九、培养措施

    1. 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设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强实践教学和教育科研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中学数学教学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2. 依托贵阳市优质中学,共建中学卓越数学教师人才培养创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遴选基地导师队伍(见附件2)。通过创造条件,将实践教育基地打造成为供实验班学生开展“一边教、一边学、一边研究、一边熟悉中学教学实际”的四位一体化平台。

   (1)实践教育基地为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卓越教师”实验班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实践条件,安排优秀教师作为“卓越教师”实验班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实践导师,每位实践导师指导3-5名学生,承担其日常教学常规环节的训练与实践的指导,完成教学见习、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等实践活动;

   (2)实践教育基地为实验班学生在“教育硕士”阶段创造开展数学教育教学科研的基本条件。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成立“实验班导师小组”(5-7人),导师小组与实践教育基地相关人员一起,遴选具有较好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基地数学骨干教师与“实验班导师小组”,共同组成“实验班导师团队”。

    校内导师职责:负责制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引导并督促该方案的实施,检查实施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提出培养方案(必要时)的修订意见;负责与基地导师联络、协调和沟通。

    实践基地导师职责:指导实验班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探索教法;针对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与校内导师一起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理论价值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提出研究方案,带领或指导实验班学生进行研究。

   (3)实验班学生跟随基地导师实行“按学期轮换”,即学生跟随某位基地导师一学期后,下一学期应换另一个(基地)导师。但一般不更换校内导师。

    3. 设置“教育见习与教学实践指导”课(5个学期,每学期36学时)。

    在第4-8学期的教学安排中,要求每周1-5要空出一天让学生到实践基地跟班教育见习和开展教学实践技能训练。为保证这“一天”的实效,特设置“教育见习与教学实践指导”课。

    该课程的教学任务:督促学生根据在基地所跟班级的教学进度完成见习前的备课和模拟教学,交流见习感想。

    该课程的教师职责:检查学生的“见习教案”和模拟教学情况,从教育理论的高度总结学生的见习感想。

    4. 加强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数学教育研究---突出特色

    根据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实际,从理论到实践开展跨文化数学教育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背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育现状调研、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少数民族双语数学教学研究、民族地区数学教材和教法改革研究等。(相关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贵州师大吕传汉教授和汪秉彝教授领导的数学教育研究小组提出并组织开展了跨文化数学教育研究,该研究被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誉为“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工作开了先河”。)

    5. 开设“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课程,增强学生问题探究的教学能力,体现科研为教学服务。

    该课程立足于贵州师范大学有关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研究的已有成果,旨在通过对有关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教学的探讨,帮助学生获得适应中学数学课程发展需要的、有关数学教学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相关背景:2000年,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授和汪秉彝教授领导的数学教育研究小组在国内开创性地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该模式被认为是“一项植根于中国、具有中国特色并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教学经验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顾明远)。目前,有关该模式的教学研究已由贵州拓展到云、川、渝、京、苏、浙、粤等地,相关成果先后被中国教育学会(2005)和贵州省教育厅(黔教办学[2006]40号)推广。

    6. 定期举办“数学教育论坛”(讲座+研讨),邀请数学教育专家、名师来学院讲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学数学教育现状、动态,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反思。

    7. 定期举办“数学教学技能竞赛”、“中学数学解题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学数学教育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8. “实验班”学生的选拨方案(详见附件3)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均可自愿申请加入“卓越教师”实验班。在自愿报名、提出书面申请(见附件4)的基础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基本条件审查和面试环节,择优选拔,选拔总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

    9. 淘汰机制(详见附件5)

为了保障实验班的卓越效果,将在第五学期末和第七学期末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查,对不符合培养条件的,要劝其退出实验班,进入普通师范班。对退出后的空缺名额,在普通师范班中择优选拔补充。

 

   十、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教师应牢固树立教学改革意识,积极探索讲授式、讨论式与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以问题驱动教学,努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数学学科类课程教师应注重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并结合中学数学的有关内容进行拓展性、延伸性或渗透性教学,以此帮助学生获得适应中学数学教学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的近现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3. 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注重加强学生的中学数学教材分析与处理能力、中学数学教学的设计能力、中学数学的解题能力以及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中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能力。

    4. 数学学科类专业发展方向课程的教学应重点讲授相关数学分支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5.教师应树立发展性学习评价观,正确评价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而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即注重学生对数学学科和数学教育价值认识的提升过程,注重学生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注重学生参与学习以及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过程。

 

 


 

 

关闭